八一建军节 用画笔做枪,以丹青抒情。20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视觉图像的叙事方式记录国家、军队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输入强大而持久的情感动力。那些有思想、有温度的佳作,以史诗建构起精神高度,体现着军队美术构筑艺术精品创作高地的生动实践。本期值八一建军节之际,回溯军旅题材美术创作,以经典画作,向军人致敬。 军事题材美术: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 刘红(《解放军美术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时代的精神图谱 1927年南昌起义,不仅诞生了我人民军队,还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这一历史事件,莫朴、黎冰鸿、蔡景楷、罗田喜等都有经典作品传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南昌起义的是董辰生的组画《八一起义》,其文字说明稿还曾得到周恩来的亲笔修改,它不仅是周总理参与缔造人民军队的重要历史证物,而且也是周总理结缘军队美术的珍贵文献资料。 董辰生 八一起义(组画) 周恩来总理亲笔修改的董辰生绘制的《八一起义》连环画的脚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美术大多集中在歌颂新生活、赞美建设者的主题上,军队美术积极配合党的文艺政策,遵循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方向,笔墨彰显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精彩写照。 罗工柳 地道战 140×170cm 油画 1951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潘鹤 艰苦岁月 85×83×50cm 铸铜雕塑 195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军事题材美术其核心价值是体现国家意志,诠释理想信念、英雄情怀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正气,形成强大的精神号召力。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是解放以来历史画创作的大展示,而且延续至今已经是第14届,不断激发着军旅美术家的创作热情与军队美术创作机制的发展完善。从艺术观念到绘画语言以及创作技法,一届有一届的特点与新创,但不变的是家国情怀。罗工柳的《地道战》、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高虹的《决战前夕》、何孔德的《祖国来信》、彭彬的《走向胜利》、莫朴的《南昌起义》、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古元的《刘志丹和赤卫军》、关夫生的《红军过草地》、王朝闻的《刘胡兰》、潘鹤的《艰苦岁月》、程允贤和郭选昌的《邓小平》、邵增虎的《任弼时》、秦大虎的《难忘的征途》等,这些历经岁月检验的红色经典,既凝聚了美术家的家国情怀,也蕴蓄着民族精神的深沉内涵,成为一个时代的图像标志,深深镌刻在民族记忆和时光长廊中,并绽放出缤纷的色彩和耀眼的光芒。 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军队美术的政治主题十分突出,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坚毅顽强的奋斗意志、精益求精的钻研品格、敢闯敢试的革新追求、爱岗敬业的挚诚奉献等,自始至终充盈弥漫于军队美术的每个画面。 当时流传很广的四张单幅宣传画,除了《金训华》是由陈逸飞执笔外,《生命不息 冲锋不止》(何孔德)、《胸怀朝阳何所惧、敢将青春献人民》(刘柏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关琦铭)这三幅作品均出自军队画家之手。董辰生的彩色连环画《黄继光》、刘柏荣的国画《坚持不懈》、李惠的《跃马擒敌》等作品,被印成单页画也广为传播。当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各大美术出版社印刷发行超过百万的单页画还有许宝中与李泽浩的《战友》,刻画了1920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战斗的身影,画面中,杨开慧手夹《湘江评论》,端庄秀美,毛泽东沉着坚毅。铅灰色云层,寓示了大时代激荡的风云,作品以浓云帆影及湘江橘子洲为背景,突出前景人物,把雄浑的史诗气质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完美地结合起来,把两人的战友情依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孔德 古田会议 290×175cm 油画 1972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 460×335cm油画197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沈嘉蔚 我为伟大祖国站岗 189×159cm布面油彩1974年 上海龙美术馆藏 此外,何孔德的《古田会议》、潘嘉峻的《我是“海燕”》、陈逸飞的《黄河颂》、沈嘉蔚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陈逸飞与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蔡景楷和钱志林、王征骅的《南昌起义》等在创作手法、风格形态乃至主题选择上都出现了新的面貌,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艺术标志。 改革开放为军队美术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1979年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的正式恢复、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创建以及各大军种、军区创作室的设置,都为新时期全军美术的专业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美术界思想大解放的洪流,有关军事题材美术创作如何摆脱概念化和模式化,如何回到艺术语言的本体,如何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等问题,也获得新的解答。李宝林、周顺凯的《大会师》、何孔德的《宁冈会师》、雷坦的《飞夺泸定桥》,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的《攻克锦州》,王遵义、高少飞、刘吉成的《攻克济南》,刘志昌的《孟良崮战斗》,魏楚予、陈坚、赵光涛、陈其的《淮海大战》,还有范迪宽的《英雄阵地上甘岭》,崔开玺的《长征路上的贺龙与任弼时》等作品既秉承了现实主义美术一贯强调的深入生活的艺术主张,同时也开始摆脱既有创作模式的桎梏,艺术家的个体感受被激发,由此获得直抵人心的力量,这也是现实主义创作越过藩篱的开端。 李宝林 周顺恺 大会师 360×210cm 1976年 崔开玺 长征路上的贺龙与任弼时 63.5×71cm 油画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军事题材创作的表现形式和媒材也越来越多样。由较为单一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模式,向创作手法、形式风格与题材内容的多元化拓展,呈现出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艺术新象。张道兴的《儿子》、孔紫的《高粱青青》、李翔的《壮士行》、苗再新的《雪狼突击队》、袁武的《抗联组画·生存》、何晓云的《嫩绿轻红》;骆根兴的《西部年代》、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白展望的《壹玖肆玖》、孙浩的《飞行好天气》、秦文清的《海军陆战队》、邵亚川的《巡堤》、尚丁的《途中》、邢俊勤的《第二小分队》、陈树东的《开垦》;隋自更的版画《厮杀》、程兆星的版画《史册一·二章》、王树山的雕塑《西柏坡》等作品以充满个人风格和饱满情感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艺术形式的突破,展现了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时代特色。 张道兴 儿子 175×165cm 1992年 袁武抗联组画-生存200×370cm中国画2004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新观念的表达还是形式意味的探索,军队美术创作都坚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索战争与和平、人民与国家、个人意志与家国情怀等命题,把对艺术本体的探索成功地融入创作中,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军队美术发展旺盛的创作活力背后,是在机制、政策、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全军美术高级造型研究班”“全军高级色彩研究班”“全军美术素描高级研究班”等一些不同类型的创作培训班解决了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军队美术创作水平。军队美术连续两届(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在全国美展中获得奖牌总数第一,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也取得骄人的成绩,而就在去年开展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军队作者也展现出不凡的实力。 苗再新 雪狼突击队 250×230cm 2007年 孔紫 高粱青青 中国画 此外,创作促进理论的发展。今年刚编撰完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史》,重点研究了1927年至2017年军队美术的发展,梳理了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及新时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军队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变迁及军队美术取得的成就,弥补了解放军美术创作有成绩没有史的遗憾。 军事美术的时代特征 军事题材美术创作最大的特点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它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关注生活、观照现实,更是从思想上具有审视社会现实的深度,并以独特的文化担当在为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形诸方面发挥了培根筑魂的巨大作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讴歌民族英雄是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常见主题,也构成其精神骨架和风格底色。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近年来举办的多项活动中,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以特有的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许多佳作令人印象深刻。如陈树东和李翔的《百万雄师过大江》、陈钰铭的《九一八事变》、袁武的《东北抗联》、邵亚川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邢俊勤、罗田喜、王吉松的《澳门回归》、孙向阳的《吕梁巾帼》、孙立新、白展望、窦红的《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孙浩和杨克山、崔开玺的《平型关大捷》、秦文清的《挺进大别山·过黄泛区》、张庆涛的《湘江·1934》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精神把握历史,在更高的维度呈现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脉络、精神气节,也让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有了更加动人的家国情怀、更加丰满的精神内涵。 陈树东 李翔 百万雄师过大江 245×480cm 油画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张庆涛 湘江·1934 470×220cm 油画 201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军事题材美术创作一直是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提振精神的重要艺术武器。从“抗洪救灾”“抗击非典”“驰援汶川”,再到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不论是对军队发展建设的描绘还是对将士精神面貌的赞颂,不论是对宏大场面的再现还是对细小事物的刻画,艺术家们都充分运用各自的艺术积淀,以风格化、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从危险时刻的最美逆行,到让岁月静好的负重前行,这支军队从来都是人民最放心的卫国干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官兵服务”的创作导向,是军事美术作品鲜活的源泉。军队美术家到边防、到海岛、到基层官兵中去写生和体验生活,丰富了军队美术家的创作素材,“忠诚”“胜战”“血性”不再是概念化。李翔的《南海·南海》把传统笔墨技法与西方造型方式相结合,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丰富刻画,突出浓烈的时代特质;孙浩的《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整体画面因直线条的大量应用而显得十分硬朗,红色的天空营造出霞光满天的视觉效果;骆根兴的《东风第一枝——火箭军某导弹旅》在画面环境中安排了大面积的石头和大山,突出核导弹的力量感;秦文清和王睿的《英雄壮歌——海军372潜艇》不管是表现形式还是色彩搭配,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视觉经验的画面;孙立新的《高原守护神——郭毅力》虚实相间的笔触,在具象写实中带有一定的表现意味;罗田喜的《三栖尖兵——刘珪》中,简洁的笔触定格了英雄训练生活中的精彩画面,体现出军人的英姿飒爽。 李翔南海·南海230×300cm中国画2013年 骆根兴东风第一枝—火箭军某导弹旅 300×800cm油画2017年 孙立新高原守护神—郭毅力 300×800cm油画2017年 此外,窦鸿的《雪中餐》、夏荷生的《凝固的军魂》、许向群的《起航》、陈林的《钢与火》、周武发的《海洋深处的早餐》、周长春的《和平使命·蓝色交响曲》、李连志的《阳光洒满大地·奔跑》、张恺桐的《梦》、钟泽畅的《洗尘》、张驰的《勇燃》、张姝的《骄阳》、阮梅和韩博的《众志成城》、周福林的《海军陆战队系列》等作品通过对铁血阳刚的军人形象塑造,揭示这些钢铁之师所深蕴的富有血性的民族精神,从而展示强军路上现代军人“敢打必赢”的品质,赋予“练为战”“战必胜”更为深层的意义。 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样式更加新颖,在“当代性”转化中更加从容自如。迷彩系列是邢俊勤试图以现代主义方式去改变传统主题创作的新尝试。《红砖墙》《第二小分队》等迷彩符号的确立仅仅是一个细微的点,而其背后承载的是艺术家广博的人文情怀与渴望和平的心声;陈树东的油画《入城式》粗放的笔触、鲜明的肌理、浓重的色彩以及概括性的表现性风格,构建了一种新的语言表现手法;李如的《雷声远去》以一种隐喻和象征的语言来表现历史题材作品;王树山的雕塑《转场》融入浪漫、写意乃至超现实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章红兵将自己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冷静的观察与反思化为独具特色的个人表现形式,《高原巡逻兵》积点成面,再辅以线条、色彩的交错,画面简约,朴实,雅致。 阮梅 韩博 众志成城 陈树东 入城式 175×246cm 布面油画 2005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另外,在创作中融汇不同观念和表现形式,以多媒体、装置、综合媒介等方式赋予军事美术作品独立而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表达,大大拓展了军事美术的内涵与外延,体现了军队美术的开放与包容,也是新时期军事美术最大的转变,突出了军事美术的当代性。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站在“八一”军旗下,回溯军队美术发展的绿色长河,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静水深流,一幅幅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释放出更多的艺术能量,伴随高昂的时代节拍,用军人的荣光与梦想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本文转载出处与美术报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