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上海付费马桶圈充值1000元用13.8万次”的消息上了热搜,部分网民以为用公共马桶都要付费了。但上海辟谣平台求证发现,该消息并不准确。 不是新事物,也不是“不付费就不能用” 一方面,“付费马桶圈”不是新鲜事物,其本质是自动换套马桶盖。 早在多年前,上海部分酒店、餐厅等公共场所就有相关产品。利用红外线识别器,马桶盖能自动更换套在马桶圈上的一次性塑料薄膜,实现“一人一换”“一用一换”。 相关企业将这种换套马桶圈引入商场、写字楼等场所,实现按次消费。消费者扫码付费后,可以使用新换的一次性塑料薄膜。不过,如果消费者不付费,仍旧可以正常使用坐便器,只是不能更换马桶圈上的塑料薄膜。 另一方面,“1000元用13.8万次”并不准确。该企业客服人员解释,网传消息里的图片来自一台展会上的测试设备,相关金额和次数均为内测设置,并不能下单。而且当时的内测数据上,还有“充值20元,使用2300次”等选项,1000元只是最高选项。 所谓的“有人充值1000元”也有误解,“因为我们也在拓展企业业务,由企业统一充值后供员工使用。”或许因为介绍和理解差异,加上相关信息发布者故意突出了“1000元套餐”,导致了错误信息在网上传播。 经上海辟谣平台核查,相关企业正常销售的套餐为20元、50元、100元。 图源:截屏 事实上,上海公共场所的厕所均为免费使用,而且不断升级设施、完善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环卫公厕就超过2000座,地铁、商场、星级酒店中的厕所也都向外界开放。很多公共场所的厕所还提供免费的一次性坐便圈垫纸、坐便圈消毒剂等,提升服务水平。收费马桶圈并不普遍,目前大约涉及40多个场所。 关于公共马桶,还有不少误解 付费马桶圈引发关注的另一原因,与公众关心公共马桶的卫生情况不无关系。 不过,在这个话题上,有不少认知误区。 首先,有些人觉得,使用公用马桶可能会染上传染病,甚至性病、艾滋病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此多次辟谣表示,这完全是误解。 通过马桶传播疾病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前一个使用马桶的人患病且留下大量新鲜体液;第二,后一个使用者有伤口或生殖器直接接触病原体;第三,后一个使用者抵抗力足够低下,比如患有重大疾病或长期服用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可以说,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概率非常低。 而且病菌生存需要一定条件,马桶圈光滑的表面并不适合病菌的生长,尖锐湿疣、梅毒、HPV、HIV等病毒离开人体后也不能长时间存活。所以,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性病等能以公共马桶为中介进行人际传播。 其次,公用马桶不一定比家用马桶脏。 有媒体对公厕、家中厕所,以及蹲便、坐便等不同情境下的病菌情况进行了测试,发现如果是每天定时消毒的公厕,其马桶上的菌落残留数明显少于家用马桶。因为在家里人们很少每天都用消毒液清洗消毒马桶,清水冲洗在清除病菌上的效果比较有限。 当然,生活中也会遇到那些没有及时清洁的公用马桶。此时,建议使用75%的酒精、部分厕所提供的消毒剂等擦拭马桶圈,或使用一次性坐便器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马桶圈上“蹲马步”,这一动作非常危险,容易跌倒摔伤。 最后,蹲便并不一定比坐便干净。 使用蹲便能避免皮肤接触蹲便器,感觉比马桶卫生干净。但很多人不知道,蹲便采用直冲式冲水,其产生的气旋高度甚至可以高达一人,意味着“细菌飞溅”“病从口入”。所以,如果使用蹲便,在冲洗时建议佩戴口罩。 不论公共马桶还是家用马桶,都要注意这两点 澄清误区并不是说马桶上就没有病菌。 比如,排便时会释放肠道细菌,虽然皮肤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但如果摸了这些微生物又摸口、鼻、眼等,就可能致病,即“粪-口”传播。 流水洗手是预防各类传染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所以一定要记得“便后洗手”。 很多人还会忽略一个细节:冲马桶时不盖马桶盖。事实上,这么做的风险大于直接坐在公共马桶上。 开盖冲马桶时,形成的气旋会将马桶中的病菌变成气溶胶颗粒,充斥在周围空气中。有实验显示,这些含有病菌的气溶胶颗粒以每秒2米的初始速度喷射出来,在8秒内达到马桶上方1.5米的高度。它们还可能悬浮在空气中数几小时,进而污染厕所里的其他物品。有研究表明,马桶开盖冲水后,厕所环境中被检测到的细菌浓度可达关盖冲水时的12倍。 可见,上厕所最容易接触细菌、病毒的时刻,未必是坐便或蹲便时,而是在不关盖冲水时。所以,不论在公共厕所还是自家厕所,马桶冲水时都要盖上马桶盖,既能避免病菌被喷溅到马桶之外,又能避免接触含有病菌的气溶胶气旋。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