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是我国古典诗词艺术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无论是乐府民歌中的“月出东南隅”,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惟见江心秋月白”,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或者李商隐的“月中霜里斗婵娟”,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无不寄予月亮以特殊的情思和诗人特殊的情感。
宋人吕本中的《采桑子》,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吟咏“月亮”,却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意象。作品通过对月亮拟人化的“怀恨在心”来表现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堪称词人运用超绝艺术手段的一首得意之作:“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逢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在这首词里,“月”就是“君”,“君”就是“月”,“月”与“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离分的艺术形象。而所谓的“恨”,则正是“爱之深恨之也深”的最佳注脚。从本质而言,词人“咏月”只是其艺术手段,而“肠断离愁”才是其最终的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