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于阗文或拼作Hve:hvu:ra,其前两音相当于“回回”(见拙著《回回一词之语原》,《史语所集刊》十二本),彼族徙居天山后多信奉天方教,明、清人遂呼天方教为回回(或回)教,更进一步混称天山各种部族为“回人”,至今犹称奉天方教者为“回族”。羽田亨云:“回教”系因回纥人最先信奉而得名1,立说最为得当。林幹以为“当时所谓回回,系指大食国,即现今的波斯及阿拉伯而言”,又引《正字通》云:“回回是大食种”2,实未能追溯其原义。
回纥与突厥世仇,可从古突厥文碑见之。突厥内部历次乱事,回纥几无不为积极分子。但两族之语言,差异极少(据伯希和说)。当武后初,突厥徙回漠北,回纥又尝拔刀助唐,合谋突厥(参拙著《突厥集史》八)。后来回纥破败,一部来投,居甘、凉间,一部仍为突厥所役属,此点最宜分辨清楚。
天宝初,其酋骨力裴罗(即阙毗伽“Kül Bilg?”可汗,《唐历》及《新书》二一七上倒为毗伽阙可汗或骨咄禄毗伽阙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