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著名的避实捣虚“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可以看到,田忌、孙膑派轻车奔驰大梁,创造了战车突袭的有名战例。这个战例除了告诉人们田、孙两人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外,还宣告了一个轻车驰援,可以千里而赴的事实。这个事实给军事家的启示是:轻车可以突然袭击敌人不备或出没不定地骚扰敌人,并起到转移对方目标、动摇军心的作用。当两军激战时,面对敌人的进攻,弩射又遏制无效,处于劣势的一方就需以最快的速度把战车联结起来成为“车宫”,组成一个“当垒”的屏障。一旦屏障形成,指挥者就立即命令隐蔽在车后的弓弩手从缝隙中射击来犯之敌。这样既减少了伤亡,又增加了武器的有效杀伤力。当然,这种能够形成屏障的车多属笨重的“守车”,而在战场双方局势变化多端的情况下,为了应急,轻车更能发挥灵活机动的防御作用。
西周战车——根据陕西长安张家坡秦国车兵模拟图西周早期第二号车马坑出土的二号车复原
从秦俑坑出土的战车可以看出,战车的种类,无论是用作指挥、轻锐致师、补阙、随同战骑等等,都只是形制上的区别,仅因用途和装备的不同定名而已,并没有改变作为战斗用车的这一根本性质。可以说,此时的战车已非昔日殷周时代的模式,而是轻车兵正处于成熟阶段的显示,它标志着在旧的车战方式衰落之际,随着步兵与骑兵的兴起,一个轻车兵、步兵和锐骑等多兵种配合的作战方式已经形成。从秦始皇兵马俑坑排列的兵阵来看,秦俑一号坑的军阵是以步兵为主、战车穿插排列的方式作兵力部署,其协调车、步关系的做法,就是古代兵法中“鱼丽之阵”变化了的形式。尽管战车有左右和前后的双车编组之别,但总体上是车的前后及两侧都有步兵俑队列。这种编组,既有“鱼丽之阵”的车、步协同的宽大界面,又突破了在二线或三线的兵力配置,从而出现了强大的纵深,形成了“本甲[4]不断”的雄壮气势,正是由于步兵和骑兵跻身于战场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才使那动辄千百乘、大排面密集的车阵战,在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地度过了十多个世纪之后,不得不相形见绌地退出历史舞台,渐渐在战场上消逝。而另一种新锐部队——骑兵,开始大规模地驰骋疆场,并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