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文化涌了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和冲突。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论争,官方和民间的保守势力对外来文化的谴责和排拒,都是此期中西文化冲突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中西文化还表现为相互融合。一些开明的中国人破除“夷夏之辨”观念,敢于肯定西方文化的优点,主张学习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冯桂芬的“采西学”、“制洋器”,康有为的君主立宪主张,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方案等,都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表现,体现着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积极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冲突、融合,使中国文化逐步扬弃了落后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吸收了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发生了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变。从文化结构上讲,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不再是晚清文化中唯一的文化形态,除此以外,还有西方殖民主义文化、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等新的文化形态。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形态并驾齐驱,共存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晚清文化的内部构成。各种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也同样反映出此期文化构成的多元性特征。文明结婚与封建包办婚姻并行,煤油灯和电灯、汽灯同时流行,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共存一体,神鬼迷信和科学文明同时存在。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也是晚清文化所反映的时代主题。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重要的大事。为了拯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历尽艰辛,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加入这个行列的有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有洪秀全、洪仁玕等农民起义者,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有孙中山、章太炎、朱执信等资产阶级革命者。由于他们的努力,终使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相关影视:小丢丢电影网